“要想富,先修路。” —— 这句朴素的谚语,道出了基础设施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今天,我以一名市政公用工程师的身份,用这句贯穿我职业生涯的话,作为我这本“摸鱼日记”的第一篇序言。

我是谁?
我是一名市政公用工程师,主要深耕于城市道路设计领域。我的日常工作,是与图纸、规范、CAD软件为伴,更是与城市的脉络和人们的出行息息相关。从一条新建城市干道的蓝图,到一个困扰市民多年的交叉口拥堵点治理,我的工作就是在这片钢筋水泥的森林里,用专业与技术“编织”出安全、高效、宜居的交通空间。
为什么创建这个博客?—— 从“画图匠”到“思考者”的转变
这个想法的萌芽,源于我个人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浓厚业余爱好。当我的日常工作还在与CAD图纸、工程规范和地基处理打交道时,我的业余时间却常常沉浸于AI、大数据、云计算这些看似与“修路”毫不相干的前沿领域。
起初,这只是一种放松和好奇。但渐渐地,我发现在这两个看似平行的世界之间,正架起一座座充满潜力的桥梁。我开始思考:我们能否用大数据来更精准地预测新建道路的远期车流量?能否借助RAG+大语言模型搭建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库?又或者,如何利用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的技术来革新我们传统的设计流程?
这种跨界的融合,促使我决定创建这个博客。它将成为我的一个“跨界思考实验室”——一个让我系统性地记录、探索和分享如何将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与信息技术,与我们传统而坚实的市政道路设计行业进行融合的试验田。
1. 打造我的“数字工具箱”,让经验在迭代中增值
城市道路设计是一门实践科学,规范是基准,而真正的智慧蕴藏于项目实战。我希望系统化地记录下在特殊地形处理、复杂交通组织、与地下管线“博弈”中的经验。但不止于记录,我更想探索如何利用数字笔记、知识图谱乃至AI助手,将这些散落的经验构建成一个可动态更新、智能关联的“活的知识库”,让每一次复盘都能成为下一次创新的起点,而不仅仅是存档。
2. 发起跨界的“思想实验”,冲破行业的惯性思维
我们深知,优秀的设计往往诞生于规范与创新之间的张力。我期待这里能成为一个“思想实验场”,不仅与道路同行切磋,更试图引入软件工程中的迭代思维、互联网产品中的用户体验理念,甚至是游戏设计中的动线规划逻辑,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设计。例如,一个交叉口的优化,能否像优化一个App界面一样,以“用户(驾驶员、行人)旅程”为核心进行快速原型和迭代?我坚信,跨界的思想碰撞是激发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最佳催化剂。
3. 为未来的“数字工程师”递上一把新的钥匙
回顾初入行时,面对厚重的规范与复杂的专业软件,我深知新人的迷茫。如今,技术环境已变。除了分享横断面设计、纵断面拉坡等基础技能,我更希望与新人一同探索:如何利用Python脚本解放CAD中的重复劳动?如何用数据可视化让设计汇报更具说服力? 我希望这份“前辈笔记”不仅能帮助新人站稳脚跟,更能为他们装备面向未来的“数字技能”,实现能力的跃迁。
4. 探索“智慧之路”,记录我们如何构建未来的城市血管
每一寸沥青路面之下,都可能是数据的河流。道路不再仅仅是承载交通的实体,更是未来智慧城市的“传感器载体”与“数据通道”。我将在这里记录和探讨:智能交通如何融进设计流?如何让道路设计更好地适配自动驾驶的感知需求?如何通过设计,让道路本身成为城市“呼吸”的一部分? 我希望记录下我们这代工程师,如何将冰冷的工程规范,转化为构建更安全、高效、绿色和智慧城市的生动实践。
未来要做什么?
这本“摸鱼日记”将主要专注于:
📐 技术规范快速查询:构建本地知识库,让规范查询更精准有效,避开智能模型的幻觉问题。
🛠️ 实战项目复盘:分享典型项目的设计全过程,从方案设计、施工图初步设计到施工图审查,以及项目建成后的回访与反思。
💡 软件技能与效率提升: 鸿业道路、BIM等软件在市政设计中的实用技巧和工作流。
🚦 专题技术探讨:比如:交通静化设计、海绵城市技术、新材料在道路中的应用、智慧路灯与多杆合一、城市更新改造的难点等。
写在最后
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建设更美好的城市,需要我们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脚踏实地、日积月累的努力。
如果我的某篇总结、某个观点,能为您带来一丝启发或一点帮助,那将是我坚持记录的最大动力。
下一篇预告: 【利用RAGFlow+deepseek搭建本地知识库】 ,重点分享我们如何利用开源大模型搭建本地知识库,完成个人或小型企业级应用需求。